今日,人民日報大篇幅報道祖國北疆靚麗風光,其中,7版要聞發表文章《北部邊疆——生機勃勃 繁榮安定(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大美邊境)》并引用南露天煤礦排土場生態復墾照片,點贊南露天煤礦綠色礦山建設成果。
南露天煤礦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導致該地區氣溫低,植物的生長周期短,綠色礦山修復面臨更大挑戰。近年來,南露天煤礦積極與科研院所展開合作,探索礦山土壤的修復改良技術和措施,因地制宜,種植適應高海拔貧瘠土壤生存植物,為礦山重披綠衣。四年間,實現排土臺階治理率100%、植被覆蓋度90%以上。綠色礦山治理成果得到國家有關部委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并作為全國生態修復治理典型案例在全區廣泛推廣。
如今,南露天煤礦聚焦“雙碳”目標,貫徹落實內蒙古“綠色效益再翻番;低碳智慧創雙一”轉型發展戰略,以智慧賦能礦山發展,建設智慧化礦山新業態。世界首臺120噸級純電動交流傳動礦用電動輪自卸車、換電礦卡、無人駕駛等科技成果的加持,將南露天煤礦智慧化版圖不斷擴大。
近年來,內蒙古公司按照“打造我國高寒地區綠色礦山標桿”的工作目標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采取“工程措施為輔,生物措施為主”的技術路線,打造“自維持、免維護”的自然生態系統。截止2021年末,完成礦山生態修復6.2萬畝,所屬五處露天礦的到界排土場治理率達到了100%、地表腐殖土利用率達到了100%、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了95%、植被覆蓋度達到了90%、土壤養分等級提高了1-2個等級,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種植各類植物120000余株,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雁在內的野生動物種類不斷增加。2022年,內蒙古公司繼續按照“到界排土場治理率達到100%”的重點任務目標開展工作,計劃7至10月份開展重建植被的養護工作;10月末實現到界排土場治理率達到100%的任務目標。
眼下,正值夏至時節,隨著雨水的增多和氣溫逐漸升高,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草原腹地的內蒙古公司生態修復治理區,萬物漸次醒來,四處都萌動著一股蓬勃的氣息。在邁向“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新征程上,內蒙古公司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低碳發展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將擘畫的壯麗藍圖變為生動現實,擦亮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鮮明底色,堅實扛起實現“雙碳”目標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
內蒙古公司礦山修復治理工作
以高標準、高質量的成果
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以實際行動踐行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矢志不渝 守衛邊疆
擘畫祖國北疆壯美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