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CCTV2
新華社
內蒙古新聞
奔騰融媒
通遼新聞
……
紛紛將目光聚焦
通遼發電總廠
貯灰場150MWp光伏電站
新華社
奔騰融媒
通遼新聞
《國家電投報》
位于通遼發電總廠西北郊的貯灰場
在三年前還是
荊棘滿地
寸草不生
大風季節一到
灰塵揚起的漫天風沙
混沌一片
2019年
通遼發電總廠變廢為寶
利用廢棄的灰場建設了通發光伏電站
重塑企業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的關系
如今
這片融合了
企業綠色發展與自然旖旎風光的
美麗光伏電站
不僅改善了
當地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
更為眾多野生動植物
提供了宜居的生存空間
這片占地6500畝的貯灰場光伏電站
不僅是通遼發電總廠
綠色轉型發展中的里程碑
更擦亮了
光伏治灰 生態與發展
和諧共生的名片
形成了獨特的企業與自然同生共存新格局?
?
短短三年
物種豐富度大大提升
灰廠搖身一變
成為野生動植物生命樂園
原因為何?
修復生物多樣性形成獨具特色的“轉型治理經驗”
通遼發電總廠總裝機容量1400MW,火電機組每年可為社會奉獻電量80多億千瓦時。在創造光明的同時,也將每年近70萬噸的黑煤灰留在了自家后院的6個灰格?;彝辽洗绮莶簧?,一次次覆土灑水,一次次被大風“飛沙走石”地打回原形,灰場的治理成了企業見不得人的老大難問題。按照內蒙古公司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要求,通遼發電總廠逐步探索出“一石二鳥”之計。2019年,該廠在荒蕪廢棄的貯灰場上開發建設了光伏電站,電站建成后,對光伏場區覆土360多萬平方米,播撒草籽80多萬平方米,利用光伏板件的涵水降風效應,光伏板下漸漸綠草如茵。
目前,在光伏場區人工種植的苜蓿草,野生的蒿草、灰菜、蘆葦等多種植物競相生長,植被恢復已達100%,成為科爾沁草原南緣的一道旖旎風光。
肉眼可見的改變和提升表明,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通遼發電總廠已經形成了獨有的“轉型治理經驗”。
良畜擇木而棲為野生動植物留出自在天地
“歡迎來打卡”!通遼發電總廠光伏分場員工曬出一組候鳥組團打卡通發光伏電站的照片,瞬間燃爆了朋友圈,點贊的、轉發的、組團要去春游拍照的,絡繹不絕。近兩年,春天一到,那些遠道而來的大雁、飛鶴、天鵝、白鶴、蒼鷺、長腳黑翅鷸等在北遷的路上總會到這里“打卡”。
此外,隨著貯灰場生態環境的全面恢復,每年會引來成百上千只的候鳥、野兔、野雞、小狐貍、鴻雁、赤麻鴨、綠頭鴨、黑頸PT等珍禽鳥類到這里“觀光旅游”。同時,光伏場區也成為當地農戶放牧的首選之地,夏季,每天清晨,都會看見一群群品嘗青草的羊。
光伏項目在治理效果、恢復效果、衍生效果等方面的顯著成效,也獲得了行業認可。2021年,該光伏電站榮獲“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和“2020年度電力行業光伏發電運行指標4A級光伏電站”稱號。
生物多樣性是企業發展的自然底色,也是企業形象的生態名片。在企業發展進程中,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改善人民居住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